近年来,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,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民委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现场推进会、内蒙古自治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现场会精神,从空间、文化、经济、社会、心理五个维度协同发力,探索形成“六步工作法”,明确“七有目标”,在赤峰市12个旗县区深入实践,扎实推进“融在北疆”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品牌建设行动,取得显著成效。

赤峰市通过“嵌入式”安居、融居、暖居,推动各族群众交错杂居、深度互动。在翁牛特旗紫城街道富兴社区,来自13个苏木乡镇的汉、蒙古、满、回、藏、鄂温克等6个民族群众和谐共居。社区通过开设“石榴情共富工坊”、开辟“民族团结微菜园”等方式,有效拉近了邻里关系。阿鲁科尔沁旗创新实施“牧繁农育”工程,建立7个农区乡镇与7个牧区苏木结对帮扶机制,实现牧区向农区输送优质种畜、农区为牧区供应饲草料的良性循环,绘就了“农牧互嵌、优势互补”的生动图景。

赤峰市着力构建公共文化阵地,让各族群众在同唱一首歌、同跳一支舞、同吃一桌饭中增进感情。临潢家园社区68岁的回族阿姨马玉华感慨地说:“社区的舞蹈队、健身操队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,更让邻里亲如一家。”在加强非遗文化利用方面,宁城县铁东街道哈河社区围绕大明塔、陪嫁牡丹等文化元素,开发出11大类20余种文创产品;红山区铁南街道文联路社区打造“非遗文化传承基地”,其“石榴联心·同发展”项目入选国家民委“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实践路径试点项目”。依托红山文化底蕴,赤峰市创作推出《对夹》《玉龙街九号》等127个文艺作品,并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系列活动,促进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繁荣。

赤峰市积极探索发展社区经济新路径。红山区西城街道八里铺社区创新“空间置换服务、资源转化服务”模式,孵化惠民项目,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,置换服务59万元,全部用于民生改善。巴林右旗赛罕街道山丹社区引进睫毛厂入驻,为居民提供免费技能培训,并以计件提成方式进行订单回收,全年为辖区居民增收110万元以上。林西县官地镇与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联动发展,共建“一河两岸”示范带,常态化开展“民族团结+产业发展”等活动,推动乡镇、苏木在互利共赢中实现互嵌式发展。

赤峰市以智慧治理和暖心服务为抓手,积极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。喀喇沁旗向阳社区打造“北街智慧窗”平台,集成党建、便民服务等多功能;敖汉旗木头营子乡依托“百姓说事儿”平台完善四级调解网络;松山区建成10个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,惠及29个社区;巴林左旗契丹街社区创新“奶茶议事会”,让民族团结、居民自治融入社区治理全过程。同时,各地培育特色服务队伍,宁城县兴隆社区推行三色马甲工作法:“蓝精灵”负责片区巡防,“向日葵”提供帮办代办,“夕阳红”搭建产销桥梁,实现各族群众在共建共治中深度交融。这些创新实践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,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
赤峰市创新推进各民族心理互嵌,通过三大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理论宣讲凝聚共识。林西县宏林社区“银龄”宣讲队依托“大榆树下的微党课”,用亲切乡音传递民族团结理念,年均开展20余场宣讲。文化融合增进认同。巴林左旗契丹街社区连续九年举办邻里节、百家宴,以包饺子、捏汤圆等共同体验,搭建情感交融平台。典型引领促进共融。阿鲁科尔沁旗打造“阿旗小院”品牌,开展“最美邻居”评选,讲述“我教牧民种庄稼”等互助故事,让“一家亲”理念融入日常,形成共事共乐共享的和谐氛围。

赤峰市通过全方位、多层次的互嵌式发展实践,有效促进了各族群众在空间、文化、经济、社会、心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,描绘出一幅“赤‘籽’同心融在北疆”的生动画卷。
鹰鸽 潘璇 编辑